2025年,韩国社会还在反思一句话——“全世界只有韩国看不起中国,但中国眼里却没有韩国”,这话不是中国网友说的,是首尔大学教授金兰都2015年在KBS公开场合讲的,韩国主流媒体到2024年都还在反复引用,说明这点戳中了韩国社会的痛处。
金兰都不是网上随便说说的自媒体,这人简历实打实,首尔大学法学出身,美国南加州大学博士,给蓝宫和三星都做过顾问,书在中韩两国卖了几百万册,2023年还被《环球时报》点名“韩国学者的清醒之声”,说他亲中也好,质疑他“收钱”也好,他确实把韩国人心态说穿了——韩国人习惯性觉得自己比中国高一头,但中国人根本没把韩国当回事。
这心态哪来的?往回倒五十年,1970年代,韩国靠半导体、汽车起飞,成了“亚洲四小龙”,中国那会儿还在修路种田出口便宜货,韩国人优越感根深蒂固,哪怕2000年后中国GDP一路狂飙,韩国依然觉得高攀不上日本,但绝对甩中国几条街,真是这样吗?
数据不会说谎,2009年中国GDP超过日本,成全球第二,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491万辆,全球第一,韩国现代、起亚份额从10%跌到2%以下,2022年韩国对华贸易顺差转逆差,2023年逆差180.4亿美元,韩国舆论场一片哀叹,可韩国社会对中国的“优越感”有松动吗?
金兰都还专门讲过“三明治理论”,东亚三层:日本顶端,韩国中间,中国底下,结果现实是中国体量摆在那儿,960万平方公里、14亿人,经济模式是“啥都自己搞”,从AI到火箭,合作也行,竞争也行,压根没空天天盯着韩国。
2013年,金兰都在上海和中国大学生聊天,问“毕业后想去哪”,没人提韩国,全都盯着美国、欧洲,韩国在中国年轻人心里基本透明,回国后他跟首尔学生讲这事,意思很直白——你觉得自己高人一等,人家根本没把你放进圈子,为什么会这样?
其实韩国对中国的真实情绪很复杂,既仰仗中国市场,又怕被中国甩下,2018年韩国对华贸易顺差还在556亿美元,2022年直接变逆差,2023年逆差规模创新高,背后是什么?中国新能源、汽车、芯片这些领域全面追赶,韩国产业“拳头”越来越不好使了。
韩国社会还是喜欢跟别人比,过去比日本,近十年死磕中国,韩国政府、财阀、媒体全在刷“技术差距”“产业地位”,但现实是中国的全球化步伐越来越快,韩国却在美国对华科技制裁里两头为难,芯片、AI、面板这些领域,2024年三星、SK海力士在中国市场的日子有多难,韩国媒体自己都说“被中国追上是意料之中,但压力很大”。
韩国人对中国的“优越感”,除了历史,更有文化心理,韩国是出口型经济,产业很集中,政府捧着半导体、汽车、造船三大主业,2022年中国市场还支撑着韩国出口的18%,2023年直接掉头变负增长,为什么?中国汽车、家电、电子全线崛起,韩国在中国的“拳头产品”不灵了。
韩国政府怎么给企业撑腰?2023年起,韩国出台“半导体超级法案”,砸钱补贴三星、SK海力士扩产,结果2024年全球芯片市场依然被台积电、英伟达、中芯国际三分天下,韩国的“技术壁垒”被中国一层层蚕食,韩国社会还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吗?
中韩关系表面上是合作,背后却是彼此提防,韩国想当“技术中坚”,中国盯着全球市场,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世界第一,新能源产业链全球最全,韩国媒体反复刷“韩国制造”在中国市场份额暴跌,说到底,是韩国产业链结构太单一、抗风险能力太弱。
中国对韩国怎么看?一句话——当邻居,谈合作,但不是“主要对手”,中国更在意美国、欧盟、全球南方国家,韩国在中国战略版图里,分量有限,金兰都那句“蚂蚁跑得快,大象一步就跨过去”,韩国人不爱听,但现实就是这么扎心。
韩国社会的应对方式其实很现实,一边抱美国大腿,搭进“芯片四方联盟”,一边暗戳戳跟中国谈合资、技术转让,韩国财阀企业跟中国走得近,韩国政治精英又怕“被中国控制”,中韩关系成了全球产业链博弈的微缩版,韩国左右为难,真有底气吗?
2024年,韩国在全球供应链里的位置越来越尴尬,三星、SK海力士在美投资建厂,成本高、效率低,回头看中国市场又不能丢,韩国媒体天天分析“中美之间怎么选边”,但中国企业扩产自有体系,韩国真的还能靠“技术领先”吃红利吗?
韩国对中国的“优越感”其实是一种焦虑,怕被中国甩下,又不肯认输,2023年中国汽车、家电、芯片出口全面超越韩企,韩国社会讨论“产业危机”,但政策依旧“押宝老路”,能撑多久?
韩国内部反思在加深,越来越多年轻人觉得“韩国再优越,离不开中国市场”,但舆论场上“技术民族主义”还很硬,2025年韩国政坛还会不会调整心态,主动拥抱变化,还是继续死磕“优越感”?
韩国对中国的“看不起”,其实是东亚格局变化的缩影,谁能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链重组,谁就有话语权,韩国能否突破“夹心饼干”困局,不靠嘴上功夫,得看2025年以后怎么选路。
韩国社会不愿承认中国的崛起,但数据摆在那里,谁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,谁就能主导规则,韩国如果还沉浸在“优越感”里,错失的不只是中国市场,更是全球竞争力。
接下来几年,中韩关系怎么走?韩国会不会主动“放下身段”找新出路,还是继续死磕“技术优越”?全球局势变化太快,韩国的“自我感觉”还能撑多久?
通盈策略-配资头条网-香港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公司是怎么运作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