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讲,人体脾胃的运化功能特别容易受夏季炎热、湿邪影响,出现胃痛、胃胀、呕逆、恶心、呕吐、反酸等问题......养好脾胃养好身体,脾胃症就找“这一穴”。
图片
《循经》一书中记载此穴“一切脾胃之疾,无所不疗。”
运用好它能调节中焦气机升降,帮助健脾和胃,达到治疗胃部疾病的作用。针对各种胃部疾患都有显著的治疗效果,这就是强大的中脘穴。这也是中医临床应用的穴位。
中医:《会元针灸学》上说:“主治胃疼、腹胀、肠鸣、呕吐、泄泻、痢疾、黄疸、癫狂、便血,疳积、脾胃虚弱。”
西医:现代研究《针灸临床杂志》:80%慢性胃炎患者艾灸中脘后,胃痛频率下降60%,胃镜显示炎症减轻!
针对脾胃病,中脘穴无所不疗图片
为什么说中脘穴能通调各种脾胃病?
原因一,中脘穴是胃经募穴,这里汇聚了胃经精气、气血。刺激中脘穴可以调集胃经气血,疏利中焦气机,对有各种胃部疾病的人来说,中脘穴是不可错过的养胃第一穴。
原因二,中脘穴位置特殊,属任脉,它还是小肠经、三焦经、胃经、任脉交会穴,与4条经脉气相通。中医认为:中脘穴可用于调理所会经脉之疾患,尤以脾胃之疾为先。
中脘穴对脾胃的作用在于“双向调节”,消化不良时可以消导积滞,脾胃虚弱者也可以用其健脾和胃。
中脘穴能调治这些胃部疾病缓解消化不良
图片
足三里位于在小腿前外侧,当犊鼻下3寸,距胫骨前缘一横指(中指)。
中脘穴有消食化积的作用,足三里可促进脾胃蠕动,两穴配合可促进脾胃消化,增强食欲,消除胀气。
方法:用食指中指先按中脘穴,顺逆时针各150下;停1~2分钟,再按两侧足三里穴,顺逆时针各150下,每日1次。
减轻胃脘胀痛
图片
公孙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,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。
公孙穴可以调和气血,能缓解因气血不畅导致的胃痛。与中脘穴配伍,可以加强脾胃的运化功能,能通调胃部气血,缓解胃痛、胃胀等。
方法:四指并拢,点按中脘穴10秒,然后松开,如此反复。配合公孙穴一同进行,直到痛症有所缓解即可。
缓解恶心呕吐
图片
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,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,腕横纹上2寸,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。
内关穴具有和胃降逆、宽胸理气的功效。与中脘穴配合使用,可缓解胃病患者伴有的恶心、呕吐等症。
方法:先按摩中脘穴,每次按摩5分钟,以感到酸胀为宜。之后配合按压内关穴,持续约1分钟,然后放松,可重复多次。
缓解腹胀
图片
膻中穴位于前正中线,平第4肋间,两乳头连线的中点,在胸骨体上,有胸部(乳房)内动、静脉的前穿支;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。
中脘穴主要作用于脾胃,而膻中穴能宽胸理气,两者配合可以增强调理脾胃的效果,能缓解气滞引起的腹胀。
方法:用艾条悬灸中脘穴,膻中穴各10-15分钟。
缓解呃逆
图片
攒竹穴在面部,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。
中脘穴可以促进胃气下行,缓解胃气上逆引起的打嗝。而攒竹穴能宽膈降逆止呃。两穴配合能增强治疗呃逆的作用。
方法:交替按摩中脘穴和攒竹穴,每次按摩5-10分钟。
日常调理:当胃肠处于较弱蠕动状态时,按揉中脘可使胃肠蠕动增强,有促进营养物质吸收的作用。所以没事常按中脘穴养护好脾胃。
参考文献:
[1]战文翔等. "中脘穴的古今应用与研究." 针刺研究 31.005(2006):311-313.[2]朱圣芳, 周晨, and 李万瑶. "中脘穴的临床应用." 蜜蜂杂志 (2018).[3]王桂玲. "中脘穴的临床应用." 北京中医药 06(2003):45-46.
点击关注
学习更多中医知识
▼
设置星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通盈策略-配资头条网-香港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公司是怎么运作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